日前,記者從山東省濱州市政府新聞辦召開的“大干2023奮勇爭先向前·亮進度——民生品質越來越實”主題系列新聞發布會上獲悉,上半年,濱州市實現海洋生產總值195億元、漁業經濟總產值74億元,同比分別增長7.1%和7.2%。
經略海洋品質更優。港口能級提升。濱州港5萬噸級航道及防波擋砂堤工程完成勘察測量,初步設計獲正式批復。海河聯運綜合性交通樞紐逐漸成形,濱州港8#、9#泊位正式啟用,小清河濱州段全線試航。新能源、新材料、海水綜合利用等新興產業全面起勢,渤中19-6凝析氣田濱州天然氣處理終端項目完成投資7.4億元,宏燁2GW漁光互補項目試樁動工,華能85萬千瓦光伏發電項目獲批國家第三批大型光伏基地項目,碧水源海水淡化二期啟動建設。今年全市107個涉海項目完成投資169.1億元,占年度計劃的76.2%。海洋生態提質。全力削減陸源污染排放總量,降低入海河流總氮濃度,近岸海域水質持續改善,近海優良水質比例提高18.6個百分點。
海洋漁業品質更強。爭取資金4600萬元,支持強種業、促加工、延鏈條,推動漁業水產全產業鏈發展。國家級對蝦聯合育種平臺建設完成進度的55%,成立5位院士領銜的專家咨詢委員會,南美白對蝦新品種打通從實驗室到產業化的“最后一公里”。建立對蝦種質資源庫,自主控制核心種源1000余個家系,約占全國的1/5,苗種環渤海市場占有率提高10個百分點,達到60%。全省首個水產加工研發平臺啟動建設,全市新增12家水產預制菜加工企業,總數達118家,銷售收入同比增長25%。冷鏈物流體系加快建設,新未來和方圓冷鏈物流產業園完成主體框架,全市第一艘多功能冷藏加工船投產運營。歷時5年,創建首個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,成為全國底播型海洋牧場的有益示范。全市新增設施化養殖面積31萬平方米,深化養殖模式、品種研發和推廣,蝦參輪養——溫棚刺參養殖試驗取得成功,每畝可增收8000元以上。
海域管理品質更精。精準推送用海政策。首次梳理形成全市用海項目清單,在全省率先印發服務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用海用島政策服務手冊,對接20余家企業。加強資源要素管理。全市批復用海項目16個,面積194.13公頃,催繳海域使用金398萬元。指導沾化區45個圍海養殖項目招拍掛,海洋資源進場交易實現“破零”。7個已批未填項目通過省政府備案,110個未批已填項目上報佐證材料,216個油氣項目處置方案通過自然資源部備案。配合做好海洋督查。研究上報全市2021年海洋督察整改方案,7個問題完成整改。
民生服務品質更實。優化惠企服務。實施成就企業家夢想行動,舉辦2場海洋產業銀企對接會,金融機構服務海洋經濟貸款余額47.24億元、表外融資14.87億元。創新舉辦2023中國·濱州水產博覽會,全國13個省市的153家企業來濱布展,近200家企業到會參展,達成購銷意向金額6億元,現場簽約訂單額5000余萬元。上半年組織骨干企業參加10場全國性水產展會,累計達成銷售意向訂單15個,金額超3560萬元,成功打入長沙、西安、武漢等重要內陸市場。助力漁民增收。連續第3年開展伏季休漁期間毛蝦、海蜇專項捕撈,助力漁民增收成效顯著。2023年專項捕撈20天時間,154艘漁船共捕撈毛蝦110.89噸、海蜇3311.69噸,交易額2827萬元,船均收入18.36萬元。完成農村廢舊坑塘改造1.8萬畝,發展對蝦養殖產業,助力群眾增收近萬元。
平安監管品質更穩。保障海洋生態安全。海洋生態保護修復項目完成總工程量的75%。實施海洋漁業資源修復行動,聯合中海油舉辦三灣保護區增殖放流公益活動,在濱州近海和城市水系增殖放流各類苗種11億單位。保障海上作業安全。投資近1.1億元,建成漁政智慧監管平臺,建設海上藍色救護驛站,配發急救藥箱130套,更新北斗、插卡式AIS、衛星電話等漁船通導設備1600余套,為漁民發放1700套保溫救生衣,全面提升漁業本質安全水平。